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简介

作者: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5-08-27

    课程性质:大学生健康心理学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心理调适以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

    课程设置:本门课程开设于2002年,曾作为我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必选),覆盖大一全体学生。开始为26学时、20学时不等,后各专业统一调整为18学时。2012年始按照《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设置为面向本院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并确定为32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践14学时。

    教材使用:曾使用省教育厅统编教材《大学生心理学》,后使用通用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使用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规划教材——《让快乐伴你成长》。

    师资队伍:本门课程由心理健康教研室教师主讲,并有一只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评价方式: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能力,本课程采用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核成绩占80%,平时考核成绩占20%)。在考核内容方面,除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注意考核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情况。为此,在期末考核环节设置了判断改错、案例分析、联系实际论述等众多形式,在平时考核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与体验式教学相关的项目。